外国小说 女频言情 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
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 连载
继续阅读
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

本书作者

石越

    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的女频言情小说《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石越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一行人从慈庆宫走了出来,张宏小心翼翼跟在皇帝身后。发生了这档事,他心情本就忐忑不已,悄然抬头,看了一眼脸色难看的皇帝,更是不敢大口喘气。亦步亦趋小步跟着,脑海中千回百转怎么补救。“张宏,你这个司礼监掌印,上位是不是有些太顺利了?”一道声音突然传入耳中,生冷的语气,让张宏心底一跳。他连忙下跪请罪:“奴婢有罪!陛下,此事奴婢定然查清楚!”朱翊钧低头看向张宏,冷笑一声:“查?火都烧起来了,还查什么查?”要是这么好查,世宗也不会着火这么多次了。张宏连连磕头,实打实地砰砰直响。朱翊钧冷眼看着,也不出声。正当他要继续敲打张宏时,突然看到李进从远处一路小跑过来,样子极为狼狈。朱翊钧眼皮一跳,不好的预感再度浮现。果然,李进一到跟前,立马扑通一声跪倒...

章节试读


一行人从慈庆宫走了出来,张宏小心翼翼跟在皇帝身后。

发生了这档事,他心情本就忐忑不已,悄然抬头,看了一眼脸色难看的皇帝,更是不敢大口喘气。

亦步亦趋小步跟着,脑海中千回百转怎么补救。

“张宏,你这个司礼监掌印,上位是不是有些太顺利了?”

一道声音突然传入耳中,生冷的语气,让张宏心底一跳。

他连忙下跪请罪:“奴婢有罪!陛下,此事奴婢定然查清楚!”

朱翊钧低头看向张宏,冷笑一声:“查?火都烧起来了,还查什么查?”

要是这么好查,世宗也不会着火这么多次了。

张宏连连磕头,实打实地砰砰直响。

朱翊钧冷眼看着,也不出声。

正当他要继续敲打张宏时,突然看到李进从远处一路小跑过来,样子极为狼狈。

朱翊钧眼皮一跳,不好的预感再度浮现。

果然,李进一到跟前,立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,惊惶道:“陛下,先帝幼女尧姜,薨了!”

先帝幼女朱尧姜,是与秦贵人的女儿,排行第七。

去年七月刚诞,如今才一岁四个月。

之前还好好的,一夜之间就薨了!?

朱翊钧深吸一口气,收起脸上所有表情。

冷静地看着李进:“怎么薨的。”

李进缓了口气,语速极快地说道:“今晨的事!”

“彼时啼哭不止,四肢抽动,而后便请了太医来,太医施针后也没救下。”

“院判说是,惊厥而死。”

朱翊钧缓缓闭上了眼睛。

声音有些沉:“哪个太医?哪个院判?”

李进忙不迭答道:“院判王文礼,太医宋照和!”

朱翊钧只是静静地点了点头,没再问话。

一言不发迈步就往外走,留下两位大太监跪在地上。

走出好一段距离,似乎才想起,朱翊钧回过头,吩咐道:“等朕回来。”

说罢,领着锦衣卫转身就走,任由两位大太监跪送。

两名大太监跪在地上,不敢起身,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,连连磕头。

……

文华殿。

今日的廷议还未结束。

宫闱有宫闱的事,外廷也有外廷的事,遣了中书舍人去恭慰,得到无恙的消息,便够了。

廷议有条不紊继续进行着。

御史胡涍正在慨慷激昂:“先十月初三,丙辰夜,客星见东北方,如弹丸,凡出阁道旁,壁宿度渐微芒有光。历十九日,至壬申夜,其星赤黄色,大如盏,光芒四出。占曰:是为孛星。”

“如今,又有慈庆宫后延烧连房,为宫嫔所居之地,则灾沴之应!”

“星阴象火,积阴所生,一旦妖星入于角度,火异见于宫中,此岂细故?”

众人都看着胡涍上蹿下跳。

慈庆宫失火之事,不知道谁人散播开来,今日廷议刚开始,众人都纷纷知晓了此事。

等恭慰陈太后,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胡涍便卖力表演了起来。

拿着十月初三的妖星作为由头,再勾连起这次慈庆宫失火,大做文章。

钦天监此前还说是吉兆,近日才改口,说多日不散,当是妖星。

所有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。

事不关己的,冷眼旁观。

有所猜测的,仔细审视。

暗中谋划的,环顾四周。

只听胡涍还在继续慷慨陈词:“东海杀孝妇,三年不雨,一孝妇尚干天和至此,况两朝宫妾闭塞后庭?”

“老者不知所终,少者实怀怨望,寡妇旷女,愁若万状者哉!”

“以我观之,此次火情,多半是心怀怨望的宫女所为!”

这话已经是明目张胆地指斥圣尊了。

不仅是明目张胆,甚至是故技重施。

这观点……当初世宗被宫女差点勒死的时候,就差不多是这个说法。

胡涍越说越激动:“唐高不君,则天为虐,几危社稷,此不足为皇上言,然往古覆辙,亦当为鉴!”

唐朝高宗无能,武则天残暴,几乎危及国家社稷,这些虽不必对陛下言明,但皇帝也应该借鉴历史的教训啊!

终于图穷匕见。

这已经是明着说皇帝不德,才招来这些报复。

可惜,此时的皇帝不是孤家寡人。

吏科都给事中栗在庭,当即就要出列呵斥。

他正要动作,却看到御座上方,从侧殿绕出一道人影。

朱翊钧抬手让栗在庭归列,后者老老实实退了下去。

皇帝来了,众臣自然行礼:“陛下。”

胡涍的声音也戛然而止,抬头看着皇帝,面色有些惧怕与难堪:“陛下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,面上没什么表情,只是简单吐出两个字:“继续。”

而后也不拉上屏风,就静静看着胡涍,等着他的下文。

胡涍身子僵硬了片刻。

但咬咬牙,又挺直了身子,继续开口道:“灾异之繇,徵在君身,何以表正?徵在奸回,何以斥远?他如抑滥,请以遵祖制,节财用以厚民生,敕讲读以广治道,皆所以召天地之和,开亿万年无疆之治!”

灾异若是应在皇帝身上,是不是该好好反省?若是应在奸臣身上,是不是要远离。

这当然是套话,重点在于解决之道。

胡涍开的药方很简单,不要与民争利,要遵祖制,学经典,才能有“天地之和”。

若是不听,就别怪伤了“和气”。

这话还是太含蓄了,朱翊钧似乎没太懂。

他随意嗯了一声:“胡御史所谓的‘厚民生’、‘遵祖制’、‘赦讲读’,分别指的是什么?”

皇帝没按往常的习惯叫卿,而是叫了一声胡御史。

有朝臣看着皇帝面无表情的样子,已经开始生出惧色。

这一幕……与世宗当朝时何等相似!

胡涍说到这个地步,自然是不能再更直白了,只能嗫嚅道:“臣才疏学浅,只能言尽于此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,没再追问。

突然想起什么,他近乎自语了一句:“胡御史是南直隶的人士?”

胡涍硬着头皮道:“臣是南直隶无锡人,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。”

朱翊钧按下不表。

又朝张居正看了过去:“张卿,今日常朝还议了什么?”

张居正默然片刻,情知皇帝在气头上,有心安抚。

缓缓开口道:“陛下,今日常朝议了几事。”

“修穆庙实录事宜。”

“从总督王宗沐之议,免淮安东西所班军,岁赴京操,分拨海上巡哨,以防海运。”

“兵部弹劾京营总督顾寰……”

话音刚落,朱翊钧就转头,看向杨博。

眼神意味难明,似乎只是在问首辅,又似乎对着杨博说话:“杨尚书弹劾顾总督什么了?”

张居正开口道:“弹劾顾寰,越过兵部,上奏给陛下,有违成例。”

杨博脸色微变。

朱翊钧点点头:“朕知晓了,张卿继续说。”

张居正照本宣科一般继续道:“还议了,宣大和东南边防之事。”

“以及户科都给事中贾待问,弹劾佥都御史海瑞,身为御史,却宿居北镇抚司,有内外勾结之嫌。”

“还有就是方才胡御史这番上奏了。”

说罢,抬头看了一眼皇帝。

只见皇帝面无表情,完全看不出来任何想法。

眼前这局面,从皇帝表现出要动两淮盐政时,他就预料到了。

自己与海瑞政见偏差极大,可以说,他完全不赞成这件事。

但皇帝执意如此,他也只能默许。

默许就是极限了,要让他全力支持自然也是不太可能的。

走到这一步的官阶位份,除了海瑞这种孤臣,其他谁人都不再单单是自己,而是身后一大帮人推着走。

除了自己的想法,也要考虑到同道们的想法。

要他张居正打出旗帜,明着说要动两淮盐政,就意味着要舍弃掉身后一应南直隶的支持。

这难度,与对自己动刀子没什么区别。

刀口向内,最是艰难。

他唯一能做的支持,就是弹压住己方的不满,在明面上,不偏不倚,当做寻常案子来办。

但,他能压住己方,可南直隶的乡党却不只在他身后。

光光是户科都给事中贾待问、刑部右侍郎毕锵,身边就是一大票南直隶的人。

什么工科给事中张道明、什么检讨沈一贯,翰林院、六部中层占了几乎一半。

南北榜案自有缘由在,此时可不是苗头那么简单了。

更别说其中还有晋党对于顾寰之事,不满已久,未尝不会推波助澜。

张居正早就预感,八成会闹出事端来。

今晨一听慈庆宫失火,他就知道要遭。

此时看皇帝神色如海面,风平浪静,又有波涛汇聚,更是不敢分神,生怕这位皇帝初次做事受了挫,就要玩廷杖那一套。

但朱翊钧听罢张居正的话后,并没有什么勃然大怒。

反而是朝高仪微微颔首,说道:“先生,我幼妹尧姜薨了,朕欲追封为公主,能否为朕尽快弄个仪注?”

不止是高仪。

所有人都是一怔。

张居正更是心头一跳!

怪不得皇帝这幅样子!还以为只是单纯失火这事,原来是失了幼妹!皇帝此时心中恐怕已经怒极了!

他猛然抬头,看向某些人,眼神中含着无声的质问。

怎么敢的!

他以为至多放把火壮壮声势,谁曾想竟然敢做到这个地步!?

张四维、贾待问纷纷面色巨变,猛地摇头,眼神示意向首辅撇清关系。

高仪也是失声道:“先皇第七女尧姜,薨了!?”

“什么时候的事?”

朱翊钧摇摇头:“就在方才,诸卿稍后便知晓了。”

太医知道了,自然会上报内阁详情,他也不想多废口舌。

高仪连忙追问道:“所谓何故?”

朱翊钧面上还是没什么表情,显得很是平静:“太医说是惊厥猝亡。”

高仪与张居正对视一眼。

惊厥猝亡,那就是无疾而终了……

二人都大感不妙。

高仪还要追问,朱翊钧扔下一句仪注拜托先生,就看向吕调阳:“吕卿,朕特意挑选了一个封号,叫栖霞公主,卿以为可否?”

吕调阳沉默了片刻。

最后还是拱手回道:“臣遵旨。”

这不是问封号这么简单。

此事应该过问礼部,却问到了他这个内阁辅臣头上。

换句话说,已然是逼着张居正、高仪、吕调阳三人表完态了。

皇帝这是怒极了啊!

三人不知道皇帝究竟要何为,对视一眼,只见各自都是一脸惴惴不安。

朱翊钧这时候又看向杨博:“杨阁老,听闻您弹劾,京营总督顾寰越过兵部上奏?”

杨博手足无措,硬着头皮点了点头。

朱翊钧和蔼道:“此事有些因由,兵部尚书王崇古,至今未到任,公务积压,实在是权宜之计。”

“杨阁老以为呢?”

杨博进退两难。

眼神左右瞟了瞟,正好看到同僚们的神色,以及张四维的暗示。

他突然醒悟过来,这是皇帝故意压他!

此时他低头还有转圜的余地,否则,恐怕栖霞公主的死,要记在自己头上!

他连忙道:“陛下言之有理,是臣肤浅了!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。

这时候才有余暇回应方才胡涍的奏请。

他朝着朝臣征询道:“孛星侵主,光芒烛地;宫闱起火,延烧连房;幼妹惊厥,不治而亡,皆是朕不德所致?”

话音刚落,吏科都给事中栗在庭就出列道:“陛下!”

“吉星躔入,是陛下得能臣辅弼,天地交感;内廷象炎,是国朝火德兴盛,蒸蒸日上;栖霞公主之事,乃是太医之罪!”

“胡涍搬弄是非,狺狺狂吠,指斥圣尊,乃有取死之道,臣请杖杀之!”

栗在庭话一说完,户部都给事中贾待问就脸色一变。

脸上怒意勃发。

指着栗在庭的鼻子,喝骂道:“言官风闻奏事,从未有因言获罪者!”

“栗在庭,你身为言官,却动辄要打杀同僚,你这奸贼,跟严嵩有什么区别!”

他早看不惯栗在庭助纣为虐。

此时腹稿一堆,正要继续训斥此人。

却突然听到一道,带着冷意的声音:“贾给事中,是在指桑骂槐吗?”

他扭头一看,竟然是高仪,正神色冰冷看着他。

贾待问面色一变。

刑部右侍郎毕锵连忙出列帮腔:“诸位好好议事……”

御阶上猛然传来一声赞赏:“正当好好议事。”

朱翊钧看着众人,开口道:“朕问是否乃是我不德所致,怎么只有栗卿回应朕?”

“是朕不德到诸卿厌弃吗?”

吕调阳已然是汗流浃背,立马要出面安抚。

皇帝却无视了他,继续说道:“栗卿这话,未免有安慰朕之嫌。”

“如今,天星显兆,地火示警,亲人夭亡,朕岂能无动于衷。”

“胡御史的进言,朕听进去了。”

说到这里,张居正心头漏跳一拍,已然是意识到了什么,就要插嘴。

皇帝却不给他机会,声音冷冽:“朕,此后便好生抄录道经,焚告天地。”

“另外,三日后,朕便搬进西苑,修身习德!”

“诸卿继续廷议罢,朕先回宫了!”

扔下这句,皇帝也不管群臣作何反应,起身便要离开。

几乎同时,廷下已然是炸开了锅!

张居正、高仪、吕调阳纷纷面色陡变,三人第一时间,就明白了皇帝是什么意思。

就连一直冷眼旁观的申时行,陶大临等人,也露出愕然惊异之色。

只有未经历过嘉靖朝的新晋官吏,还在疑惑张望。

眼神中透露出探寻。

“陛下!”

突然一声呼喊,出自当朝群辅吕调阳。

吕调阳突然行跪地大礼,声音近乎颤抖:“陛下,臣请将御史胡涍削职为民!”

胡涍身子一僵硬,贾待问与毕锵也突然意识到不妙。

朱翊钧离开的脚步顿了顿。

而后继续走下御阶,摇了摇头:“朕岂是听不进谏言的人,胡御史乃是朕的魏征,吏部温卿,议一议怎么给胡御史加官。”

说完一句,朱翊钧就要离开。

温纯在廷议本是空气,这还是第一次领到任务,就要下拜领旨。

申时行连忙拉了他一把,示意他不要妄动。

眼见皇帝走下御阶,身形就要消失。

高仪突然不遵礼数,往前走了好几步:“陛下!臣请将御史胡涍下狱!”

朱翊钧一滞,看向高仪。

声音疲倦道:“先生,容后再议吧,朕还要安抚两宫,再去见一见幼妹。”

他一脸失落朝高仪颔首,在内臣跟锦衣卫的簇拥下,转进了偏殿。

高仪当即回头看向张居正,突然作色:“元辅!还要装聋作哑吗!”

此时廷议,次辅突然朝首辅咆哮,群臣愈发惊惧。

纠仪官一言不发,仿佛什么也没听见。

张居正脸色阴晴不定。

他回看向高仪,躲闪道:“这不是一个胡涍的事。”

胡涍此时哪里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内阁和皇帝之间的筹码。

他求助似的看向贾待问。

贾待问知道自己不能坐视,就要据理力争:“元辅……”

张居正心中郁气终于有人发泄。

他猛然转头看向贾待问,吼道:“闭嘴!”

“纠仪官!让这厮闭嘴!”

发泄一通之后才又迎上高仪的目光。

高仪一把捏住张居正的手臂,一句话宛如从牙缝里吐出来一样:“元辅真要眼睁睁看着,再出一名世宗皇帝吗!?”


隆庆六年,六月初八。

……

紫禁城的殿阁都是红墙青瓦,飞檐翘角,要是各殿有数进,那更是层层叠叠,廊腰缦回,主打一个堂皇大气。

倒是处于东边的内阁,对比之下,显得有些小家子气。

内阁大堂位于午门内东侧,在文华殿南边不远处,只有几处矮小的阁楼。

可就是这么一处略显小气的殿阁,却是如今大明朝权势汇集之地。

内阁的阁门上,高悬世宗所留圣谕,曰:机密重地,一应官员闲杂人等,不许擅入,违者治罪不饶。

阁中正间恭设孔圣暨四配像,旁四间各相间隔,而开户于南,作为阁臣办事之所。

往日里,三位阁老都是各自值守一间。

今日一早,各自的值房内都空无一人,倒是某间公房紧闭,不时传出三人的声音。

“所以,我的意思是,如今新旧交替,不宜动作过大,先在顺天府试行一番,最是稳妥。”

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”

“待到顺天府这边做成了,届时再推到各个布政使司,才可水到渠成。”

“而且,这样在两宫以及各位臣僚那里,阻力也小一些。”

高仪说罢,呷了口茶。

他宦海沉浮多年,也知道该怎么做成事,昨日与皇太子议的事,自是不会和盘托出。

他只将李贵妃的退让,说成自己的考虑。

谎称为了促成考成法,不得不做出些许退让,好尽快推行。

所谓“绩效”,是为了团结百官,所谓“试点”,是为了说服两宫妇人。

如此徐徐图之,都是为大政计,相忍为国。

高仪又抬眼看着两位同僚。

只见高拱皱眉沉思,张居正斜看房梁。

他很有耐性地等着两名同僚的答复。

对此,他还是颇有自信的,昨日他看了皇太子传给他的短笺,就估摸着此事应该稳妥了。

李贵妃怕闹出乱子,提出了这个所谓“试点”的法子,着实让高仪有些惊讶,很难相信这是深宫妇人的见识。

如他方才所言,虽然耗费的时间久了些,但确实更为稳妥。

处置起来游刃有余,还便于日后扬长避短。

还有这“绩效”一事,也颇有几分仁德,他高仪虽然是安贫乐道惯了,但这份情,却不得不代天下清流拜谢了。

不知道皇太子是怎么说服李贵妃退让的,这效果,倒有调和阴阳内外的感觉了。

这一套下来,高仪自觉是比他们此前议论的考成法更为完善,他有信心能说服两位阁僚。

他刚想到这里……

“这什么‘绩效’,本阁不同意。”高拱突然道。

“‘试点’一事,恐怕,值得商榷。”张居正缓缓说道。

两人不约而同地开口,先后否了这两事,不由对视一眼,又分开视线。

高仪虽然有信心,但也知道不会这么轻易,是故脸上并无多余表情。

他不露声色问道:“这是为何?哪里不妥当?”

张居正颔首,示意高拱先发表意见。

高拱也不客气,直言不讳道:“子象此举,与贿赂同僚有何区别?”

“若是新政都靠着贿赂同僚的法子来行,那不成了贿政了!?”

“再者说,户部哪有这么多银两?”

“去岁三百五十万两折银的应支俸禄,都只拿得出一百一十万!”

“你现在还弄什么绩效,现在可不是洪武年间正官不过两千的时候了,如今两万八千张嘴,你喂得饱吗!?”

“什么布仁施德,借口罢了,本阁不也靠着这点微薄俸禄过了几十年?”

“凡是贪污的,就是欺天虐民,就是有悖臣伦,合当剥皮萱草,哪里还需出钱怀柔!”

高拱说话不带喘气地一连串吐出,嗓门极大,态度也很坚决。

而后又冷哼一声:“子象,可莫要行差踏错,为贪官污吏说话。”

高仪知道高拱的臭脾气,也不跟其计较。

议事,总要讨论起来,才叫议事。

为此,他也早有准备。

高仪从袖中掏出一叠书稿,起身走到高拱面前,递了一张。

又给张居正送了一张。

这才回了座位,缓缓开口道:“这是我从户部存档的公文中整理出来的,两位且看看。”

各部司的奏疏,公文,惯例要在内阁与六科留档。

二人见高仪做了功夫,也很是仔细地浏览了起来。

趁着二人看阅的功夫,高仪继续说道:“这是我朝九品十八级,朝官地方官员的俸禄。”

“元辅方才说,倚靠俸禄过得好好的,自然是没错的。”

“可是,除了元辅的德行操守之外,需知,元辅贵为少师,三孤之职,从一品官身。”

“年俸252石,折银有151两,哪怕欠奉,去岁也发了一半下来,偶尔还有宫中赏赐例银。”

“自然够用。”

“可低品官员呢?两位不妨看看。”

高拱脸上渐渐有些难看,却还是顺着往下看。

张居正也从善如流。

只听高仪继续道:“不说什么从九品了,但看我朝正七品,各县的县尊们。”

“年俸31石,折银不过19两!去岁欠奉,地方七品发了六成,京官只发了三成,二位不妨算算能有多少。”

“更别说都不是实发本色,其中折宝钞,又得砍去一大截。”

“这还是咱们发出去的,中间兜兜转转,到手有几两碎银?”

“我隔街的张屠户,一月只卖肉能得三两,一年都有三十多两!”

“元辅,区区七品,哪里这么多大儒圣人?”

“一县之尊,在县内几无掣肘,却连个屠户也不如,日常饭饮都不足,这不是逼着人家伸手吗?”

“这考成法下去,各省府要么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要么就境内官吏裁撤大半,这新法,就败坏了。”

高仪言辞恳切。

高拱默然片刻,终于不复方才的强硬:“好了,子象不必说了。”

他叹了口气,终于吐露心声:“我是吏部尚书,你说的这些,我焉能不知?”

“实在是……没钱啊。”

“今年收上来的税,南直隶留了三成,给东南抗倭;山西布政司的税,尽数运往宁夏边镇;大行皇帝要修山陵;黄河汛期又将至;还有宣大嗷嗷待哺,要钱的地方我数都数不过来!”

“太仓库,快要空了!”

“否则何至于连内帑的钱都挪用了?”

“子象,好话都会说,咱们做事需实际些,此例不能开。”

高拱卸下那副强硬的外壳之后,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,同样显得这般无力。

不到他这个位置,当真不知这个家有多难当。

吏部在册的官员两万八千人,哪怕能只给一半发绩效,一人哪怕十两,就要近二十万两。

这还是不算吏员的,他哪里找这么多钱?大明宝钞吗?那都成厕纸了!

真以为国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?

隆庆元年,户部尚书马森一上任,发现太仓的存银仅够维持三个月,京仓的存粮仅够维持两个月,吓得要致仕。

换了张守直任户部尚书,一合计,发现朝廷一年的收入,仅有二百三十万两,而支出却高达四百四十万两。

甚至忍不住说了句“国计至此,人人寒心”。

当初大行皇帝问太仓库要钱,群臣纷纷上奏劝谏,难道只是搪塞?

今年年初,广东的殷正茂来奏讨要军饷,高拱应了二十万两,现在都没给出来!

财政这个地步,怎么可能还给官员加薪俸?

高拱只觉得高仪异想天开。

若是考成法非要靠贿政才能推行,那还不如不推行了。

高拱的态度很坚定——苦一苦百官,骂名他来担。

对高拱这个态度,高仪早有准备。

他绝口不提这钱谁出,就是明白进二退一的道理。

若是直接提这钱内帑出,还怕高拱疑心是内廷要插手官员的俸禄财权。

高仪顿了顿,假做迟疑道:“元辅……依我看,等夏税收上来,那十万两,也不要还给内帑了。”

高拱皱眉:“何解?”

高仪面色颇为犹疑:“我的意思是,请示两宫,将这笔银子,作为‘绩效’之用,如何?”

高拱听罢,自嘲一笑。

他摆了摆手:“两宫妇道人家,一毛不拔,还有冯保从中作梗,莫说不还了,即便是晚上一季,都恨不得吃了我,子象这是痴人说梦了。”

高仪正欲说话。

张居正突然插话道:“元辅,以我之见,未必不可行。”

高拱疑惑转过头,看向张居正。

张居正失笑道:“子象不是颇得皇太子孺慕吗?子象不妨与皇太子陈说利弊,叫皇太子给两宫吹吹风,这内帑,也毕竟只是两宫替人看管的。”

说罢,他有些无奈地看着高仪。

方才高仪一说这钱内帑出,他立刻便知道,这是谁的主意。

昨日高仪被邀参食分膳之事,张居正自然听入耳中了。

就是不知那位“圣君”又用了什么言语,来诓骗这位阁僚。

好在没有什么乱政之语,否则,他说不得还得早开经筵,好好约束一番了。

以目前观之,这位皇子,倒是有点仁心,想事也有几分见地,就是机心过重,不守义理,还需好生教导才行。

他难得对那位机心小儿,改善了些态度——愿意从内帑掏钱的皇帝,可真是独一份。

张居正默默按下了准备拔除张宏,早开经筵的想法,决定再观望一下。

高仪却忍不住惊讶地看了一眼张居正。

自己得皇太子孺慕这事,竟然在臣僚们之间都传开了,看来假以时日,未必不是一段君臣佳话。

高仪小小得意了一番。

得了助攻,平添了两分信心,他自信看着高拱:“元辅,左揆说的没错,这内帑终归是皇太子的。”

“昨日日讲,已经探过皇太子的口风了,我有把握说服殿下,元辅不如让我试试。”

见高仪自信满满地样子,高拱只当他是自作多情了,有几个皇帝不往户部掏钱的,至于出钱的,更是见都没见过。

不过……这倒给了高拱一个灵感。

李氏不是怕伤圣德吗?那就出钱好了!

要是不出钱也不让人做事,那这败坏天下的罪名,难道就不伤圣德?

他倒要看看,李氏怕贪官骂的厉害,难道就不怕清流伏阙。

人都是喜欢折中的,想必李氏也不会例外吧——直接同意考成法为难,等内阁让李氏出钱来推行考成法,前者就显得没那么为难了。

想到这一点,高拱态度一转,认下了高仪的提议,开口道:“子象既然都这样说了,那便试一试吧。”

“先议个条子,到时候看看两宫的反应再说,总不能咱们相忍为国,他们一毛不拔吧?”

俨然是过了他这关。

高仪见高拱松口,也是点了点头。

而后想起另一桩事,转头对张居正道:“左揆方才说‘试点’一事,有待商榷,指的是?”

他还真没想到在这里还有疑难。

毕竟这事怎么看,都很是可行,甚至是极好的法子,明眼人应该都会认可才对,怎么在张居正这里还有异议。

张居正并未直接答话。

而是伸出一双布满皱纹,有些干涩的手掌,在高仪的目光中来回翻转。

他缓缓开口:“子象今年55了吧?”

高仪不明就里,疑惑地点了点头。

张居正又看向高拱:“我记得元辅快60了?”

高拱嗯了一声:“还有六个月。”

张居正叹了口气:“我也快50了。”

“近日里,闲暇时读到韩昌黎的《祭十二郎文》,不由感慨万千。”

他转为吟诵:“吾自今年来,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,动摇者或脱而落矣,毛血日益衰,志气日益微。”

一句吟罢,才用目光与两位阁僚来回对视。

“近来白发增多,心悸不安,夜里多是只能睡两个时辰不到。”

“你我之辈……还能剩多少时日?”

二高齐齐动容。

这世道,六十都算高寿,像严嵩那般能活的,才是少数。

三人年岁都不小了,身体早就有所预兆。

按照如今精力下滑的速度,还能处理个六七年政务都难能可贵了。

高拱立马明白了张居正的意思:“你是说……”

张居正点了点头:“太慢了,一府试点,一省试点,到了全天下,更不知要多久。”

“更何况,澄清吏治,不过是千里行之始罢了,考成法,不过是铺路的,新政,还有很多事需要我等去做。”

“我就怕……中道毁废,人亡政息啊。”

他这话说得毫不避讳。

什么绩效,什么试点,听起来新奇罢了,真以为没人想到过?

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实在是时不我待啊。

没那个必要!等李贵妃做了太后,高拱致仕,他张居正一把抓住大权后,他有信心能压住反弹。

他自信能在归政之后,留下一个不倒的新政骨架,届时,再让人缓缓图之去吧。

可若是现在就耽误了时日,往后才当真来不及了。

高仪觉得澄清吏治就是终点,高拱认为众正盈朝就能再造大明,殊不知,在他看来,还远远不够!

他要清查土地!

他要改良税法!

他要平息边事!

考成法?不过是做事之前扫除害虫罢了,只是第一步,他怎么愿意浪费太多岁月。

要知道,当年太祖清丈土地,都用了十余年!

他张居正,又还有几个十余年?

如今掰着日子数的年纪,更要把时间,花在刀刃上。

高仪看着张居正的神色,明白了这位阁僚的意思。

他从未想过这一层,只因他觉得,一代有一代的职责。

人力有时尽,天下事,哪能凭自己做完。

更何况,高仪现在认为,后继有人。

他缓缓开口道:“左揆,要相信后人的担当。”

以高仪对皇太子的表现来看,他愿意相信自家弟子是有心治国的,新政自然能托付给他。

不过这话,是师生默契,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
张居正诧异地看了他一眼,这位阁僚,对皇太子信任到了这个地步了?

难道忘了世宗与先帝是什么模样?

这是灌了什么迷魂汤。

他没有改口:“我等总要先尽力而为。”

张居正明白这样激烈行事,后患无穷,自己要么晚年不详,要么死后开棺戮尸。

他都不在乎,人死如灯灭,能作为的时候,正要尽力而为。

但,今日的高仪也不同往日。

他格外地坚持:“若是丝毫不让,两宫担忧圣德,未必会点头。”

“届时相持不下,反而更是蹉跎时间。”

“这也是权宜变通。”

“左揆,慎思。”

高仪怎么忍心让自家弟子初次参预国事的一腔热心,付诸东流呢?

他不觉得有多么紧迫,事情做不完,他愿意全数交到新君手里。

张居正似乎早有定计,在高仪开口后,立刻毫不犹豫道:“再加上南直隶十八府、加上福建布政司,如何?”

先易后难。

田地兼并,以及偷匿税额,都以这二处最重。

无论是清丈田亩,还是税法改制,必从这一京一省开始。

这两处率先考成,就不那么影响后续推进了,这也算他一定程度的退让。

高仪陷入了迟疑。

陡然从一府之地,扩了一京一省,这与他跟皇太子的默契有所出入。

这下轮到张居正劝高仪了:“子象,我等也需为新君,尽量扫清前路才是。”

这话倒是挠到高仪痒处,一京一省,确实也在内阁能力范围之内。

想了想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。

高拱见大略上没了分歧,终于拍板道:“廷议吧。”

“我先跟晋党和台谏通个气。”

“叔大,你去问问楚党还有没有别的说法。”

“清流那边,子象倒是不用怎么使力,让他们全力支持考成法就好。”

“先这样吧,过会儿咱们到廷上议一议,这事咱们定下来也不作数,还得六部各位臣僚点头,两宫应允才行。”




六月十八,清晨。

乾清宫。

朱翊钧穿戴好了,便静静坐在桌案前,一边看着案卷,一边吃早膳——今日他不去廷议,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。

他尝了口粥,皱眉道:“放糖了?”

说罢,将粥碗放下。

张宏愣了愣,连忙上前。

朱翊钧无奈道:“说了多少遍,别放糖别放糖。”

张宏似乎想起什么,连忙解释道:“奴婢有罪,这两日,您让奴婢跟李进把尚膳监的人换掉,奴婢交代不全,没让新人了解清楚。”

朱翊钧本吃得差不多,闻言干脆不吃了,专心看起卷宗等候着。

不多时。

蒋克谦引着一名慈眉善目的麻衣老太监走了进来。

朱翊钧看到这身装扮一愣。

好端端一大太监穿麻衣,这是又遇到演员了?

“奴婢李进,来给万岁爷请安了。”

李进恭恭敬敬拜倒,结结实实行了个大礼。

朱翊钧没有立刻将他扶起。

反而好奇道:“族舅如何粗布麻衣来见朕,可是对朕有什么不满?”

李进再度磕了个头,喊了声有罪。

接着苦笑起来:“万岁爷恕罪,奴婢并非故意作态,实在是手中拮据。”

“不瞒万岁爷,奴婢本来倒是没这么清苦,该拿的东西也没少拿。”

“但后来先帝大统在望,膝下又只有李娘娘所出。”

“李娘娘便遣人告诫奴婢,让奴婢谨言慎行,不许打着她的旗号做坏事。”

“奴婢也怕影响到娘娘与少主,便将该退的退了,只谨小慎微靠着俸禄过活。”

“好些年过去了,奴婢家底耗光了,便只剩这般穷酸了。”

这话中真假且不论,光是话说到这份上,谁也不好再责怪。

朱翊钧虚虚伸手将人扶起。

叹了口气:“族舅所说,朕明白了。”

“担个外戚的名声,处处谨言慎行,生怕坏了朕的名声,真是苦了族舅了。”

李进连忙推辞:“万岁爷,不敢当您一句族舅,实在是折奴婢的寿。”

“而且,奴婢也不苦,能见万岁爷登基,奴婢心中一万个甜。”

朱翊钧从善如流:“那朕便唤你大伴吧,李大伴也不必自称奴婢了,终归是家人,称臣便可。”

李进忙跪下谢恩。

两人走完过场之后,李进才说明来意:“内臣受了这东厂之位,都是万岁爷的恩典。”

“特来向万岁爷谢恩。”

朱翊钧摇摇头:“当初李大伴送我娘亲进裕王府的恩情,朕岂能视若无睹?这东厂既然空缺,自然应当交给信任的人。”

李进连忙跪下叩谢。

朱翊钧看着眼前这老姜,心中感慨。

这些靠自己摸爬滚打的角色,真是没一个简单的。

看到李进仍然不松口。

朱翊钧只得再退一步:“这是功劳,赏你就应该受着。”

“此外还有苦劳,朕也记着。”

“李大伴,有何所求,不妨告诉朕,也好略微偿还一番这积年的苦劳。”

李进穿着这一身来拜见他,自然是作给他看的。

别看此人说什么李太后让他老实一点,不敢伸手,才导致这般拮据。

但朱翊钧也不会傻到信了。

两人一番拉扯,李进还没表态效忠,必然是还有所求。

如今宫廷局势复杂,朱翊钧要尽快掌握内廷,只能率先松口。

果然,一听这话,李进终于真情流露。

他再度拜倒。

说话也开始哽咽:“万岁爷,奴婢想求个恩典。”

“奴婢当初进宫,乃是忤逆了我父的意思,被我父移了族谱。”

“如今内臣年过半百,孤苦无依,眼见我父母大限将至,仍不肯见我。”

“只说我无后,是不孝之人。”

李进面容凄苦。

朱翊钧忙将他扶起。

口中感慨孝子。

“大伴果是忠孝仁义之人,令朕感动,哪有不允的道理。”

“这样,朕让国丈出面,替你斡旋一二,过继个儿子。”

“待你攒些功勋,届时朕再做主,恩赠乃父乃母。”

李进得了承诺,终于不再矜持。

口呼万岁,谢恩道:“内臣为陛下驱使,万死不辞。”

朱翊钧暗暗长舒一口气。

一番拉扯,终于要说起正事。

他将李进扶起,轻声问道:“大伴掌控东厂,需要多少时日?”

既然要下手,那每一份能用到的力量,都不能遗漏。

李进苦笑一声:“陛下,内臣接手,时日尚短,更别说前任厂督还是司礼监掌印……”

朱翊钧打断了他:“朕知道,你说个时间。”

李进沉吟片刻:“估摸着,也要两个月。”

朱翊钧摇了摇头,这个时间太长了。

自己这两天就要动手,已然等不及。

他换了个问法:“那若是让外人插手不得呢?”

李进想了想,很是自信道:“内臣甫一上任,便将关键位置换成了心腹。”

“虽说还不能如臂指挥,但外人再想插手,也是千难万难!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,这就够了。

面无表情道:“今夜,将慈庆宫四周的人,全给我撤开,一双耳朵都不要有。”

李进寒毛倒竖。

顿时默默下拜,躬身应是。

而后缓缓退了出去。

待到李进彻底离开之后,朱希孝才从身后的屏幕绕了出来。

朱翊钧伸手将他招到近处。

“朱卿,东厂不插手的话,只你们锦衣卫稳妥吗?”

朱希孝连忙应道:“宫里的防卫已经调派妥当,各处都是可信的嫡系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。

喃喃道:“那就子时吧。”

朱希孝跪地领命。

就在起身退下的时候,皇帝突然叫住了他。

皇帝一张脸掩映在黑暗中,朱希孝只能听到声音传来:“朱卿。”

“注意分寸,不该碰的人不要碰,朕不用你担责。”

朱希孝愕然回头。

拿不准是真心实意,还是提醒与他,迟疑道:“陛下……”

朱翊钧再度肯定道:“放心,不是说反话。”

“成国公府忠君体国,朕,会全了你我的君臣之道。”

朱希孝心悦诚服,再拜而退。

朱翊钧缓缓闭上眼。

再度清厘局势,为自己的应对查漏补缺。

他如今要做的,自然不是要冲进慈庆宫给陈太后砍死,这种愚不可及的事。

方才他提醒朱希孝,也是怕他会错意,自作主张,害他于不孝之地。

他需要做到这个地步吗?当然不。

明朝的太后,被制度限制得太死。

不经历长期松绑,根本不可能临朝称制。

这也就意味着,内宫与外臣,其实交通的途径很少。

陈洪一直上蹿下跳便是这个道理——高拱是不可能主动派人进内宫的。

如今陈太后与高拱勾结,才能压制各方。

但,这二人不知道的是……内廷的武力,尽在他手!

只要将陈太后身边的内臣,都杀个精光,拿什么勾连外朝?

本就身居别宫,身边的内臣也就两位大太监根须深了点。

只要将陈洪这批人杀绝,他说陈太后是什么态度,那就是什么态度!

谁说隔绝内外只能是太监的绝活?现在轮到他了!

不止如此,既然都做到这个份上了,没理由还留着冯保来恶心人。

干脆,将整个内廷都捏在手里!

亲政是不急,但该延伸的权力触手,也绝不含糊。

所以,他召来李进,让他按住东厂。

又授意朱希忠,布置了脏活。

唯一值得顾虑的,是外朝。

若是见机插手,未必不能给他带来麻烦。

毕竟这事要是没人镇场子,很难说外朝会捏着鼻子认下,还是干脆跳出来质疑他。

更别提他如今这些动作,惹来某个不开眼的,来一句“颇类英宗”。

他的政治威望,恐怕就得立马作负。

虽说他掌控内廷之后,背后有生母护着,不至于有大臣异想天开废帝之类的事。

但权力的行驶,是有成本的。

政治威望的高低,直接影响了权力行驶的成本,换个在后世,对下的直观表现叫公信力。

成本过大时,别说新政,便是控制力,都会受到影响。

所以,想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声望,他从未考虑过用武力对付外朝的大臣,同样,也不能在隔绝内外之后,被人来一句“望之不似人君”。

那么,为了唱好这台戏,外朝必然需要有人配合,借助其政治声望斡旋调和才行。

届时,只要内外形成默契,皇帝、太后、外朝,仍然是牢不可破的权力机构。

而这种欺负嫡母的事,高仪那种端方君子,未必会认可,而且,他与高拱私交太甚。

不到实在没得选,他都不会打搅休沐的高仪。

所以,他一直在等。

等着张居正从天寿山回来。

期间一直避高拱锋芒,也是为了麻痹高拱——高拱从来没有了解过皇帝。

他必须要见一面张居正!

若是能说服他,就能补全最后一环。

若是不能……那恐怕不止是要将高仪请出来,还得接触杨博、朱衡等人了。

今明两日,总归是要见分晓了。

……

今日廷议,似乎风平浪静。

议定诸事有。

赏四川乌思藏朵甘思宣慰使司等处,差来禅师、剌麻、温番僧、阿儿等,衣币叚共,折给银四百五十二两。

调神机三营练勇,参将金璋分守通州,以巩华城游击将军李时,充神机三营练勇参将。

应允,督理河道工部都水司署郎中事,主事陈应荐奏之事:挑穵海口新河,工竣,支米九百七十六石八升。

未议定诸事有。

大学士张居正言,皇帝日讲进益非常,当早开经筵,首辅高拱以不可揠苗助长驳斥。

礼部尚书吕调阳言,两宫恩德之隆,概无有间,尊崇之礼,岂宜差殊,当为李太后上二字尊号。

首辅高拱以先朝母后,徽称有加字数者,皆因朝廷有庆典,固不在此时之骤增。

大学士张居正再言,内阁事亦繁多,当进补辅臣,故大学士徐阶,负物望,膺主眷,可复起入阁。

首辅高拱怫然不悦,决然否之。

一场廷议结束。

双方虽拉开阵仗,但显然高拱占据了上风。

越发有朝臣汇于高拱身侧,摇旗呐喊。

张居正缓缓步出文华殿。

吕调阳跟在身侧,叹息道:“高拱毕竟是首辅,咱们这番举动,都是无用功。”

只要高拱不同意,这些事就不可能通过票拟。

张居正奇怪得看向他:“和卿,你什么时候,有了这些事能通过廷议的错觉了?”

吕调阳一怔。

他诧异看向张居正:“阁老早知是无用功?”

张居正点了点头:“要是这都能压住高拱,那还分什么首辅次辅?”

吕调阳回过味来:“所以……这只是故意作来看?”

张居正肯定了吕调阳的说辞,一副当然的样子:“不这样高拱也不安心。”

“再者,总得让同僚们看到,高拱不是只手遮天的。”

吕调阳追问道:“若这只是障眼法的话,那解决之道在哪里!?”

张居正摇了摇头:“先等等。”

吕调阳没品出意思来。

看向张居正:“等等?等什么?”

张居正突然停下脚步,看着远处跑来的太监。

大步走了过去,头也不回对吕调阳道:“这不是等来了?”

两人交头说了几句,便一同离开。

吕调阳看着张居正被带走,先是若有所思,而后恍然大悟。

……

张居正被太监一路引至皇极殿。

在后殿见到了小皇帝。

吕调阳确实不是小皇帝的对手,给他挖了这么大一个坑。

若是按照此前既定的局面,他仍然能甩开皇帝,斗败高拱。

可如今冯保被削了东厂,司礼监之权被高拱压住,可以说已经没什么用了。

他若是在朝堂层面跟高拱斗,那就真是危害局势,使大明朝动荡了。

可以说,他如果想在不动摇局势的情况下,斗败高拱,那眼前这位小皇帝,就是他不二的选择。

同样的道理。

皇帝必然也这般看他。

所以,他才眼巴巴等着皇帝,也确定皇帝必然会寻他共谋。

但,聪明人之间,除了默契,也有对抗。

共识和分配,总需要再论过一番才有准数的。

张居正先发制人:“微臣见过陛下。”

“臣内阁还有要务,不知陛下匆忙召见,所为何事?”

朱翊钧宽慰道:“听闻阁老受暑,朕特意来关切一番。”

“内阁要务正有元辅处置,张阁老也无需急于一时。”

张居正默然。

顿了顿才道:“臣还要为礼部撰写,两宫尊号仪注。”

朱翊钧一滞。

缓了口气又接话:“阁老也要注意修养才是,只盼元辅多担待一番,让阁老多做些撰写仪注的轻巧活。”

两人就这样来回刺激对方,试探了一刻钟。

都明白先开口吃亏的道理,不肯轻易亮明筹码。

但终究是皇帝将大学士唤来。

不得不略微交底。

朱翊钧看向张居正:“阁老,朕有位族舅,现下是东厂提督,正有一事为难。”

“……阁老觉得,是否能给其母一个诰命?”

张居正心中暗叹口气。

皇帝这是跟他说,他已经掌控了李进和东厂。

这事也是他没想到的。

他此前给了交代,若是小皇帝想让张宏摘桃子,必然会惹来一身骚。

但没想到,竟然羚羊挂角,抬出了李进,生生分走了冯保的权势。

但,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他明知二人合则两利,却死死不肯松口——失去的权势太多,只能靠着这个机会向皇帝争取更多了。

他缓缓下拜:“陛下不妨下诏内阁议论,若是李进功劳足够,想必廷臣也会欣然赞同。”

潜台词就是,有东厂又如何,外朝如今在高拱手中,又不能将人打杀。

以他对皇帝的了解,是不会做出埋伏刀斧手,砍杀高拱这种蠢事的。

朱翊钧瞥了一眼倔强的老头,劝道:“有阁老这话朕就放心了,我母后也正为这族兄的事催促朕呢。”

确实奈何不了高拱,但如今可不止东厂,李太后也听自己的。

虽说合则两利,但你张居正在内廷两手空空,与之前大不一样,就别想狮子大开口了。

张居正无可反驳。

李太后如今对皇帝的信任,当真不可同日而语。

在高拱的逼迫下,换作以往,李太后必然会选择依靠冯保,而后再求助于他张某人。

可谁让面前的是个出类拔萃的聪慧圣帝,能让李太后依靠?

话说到这个份上,张居正也不能再嘴硬了。

既然待价而沽,总得适可而止。

张居正下拜进谏道:“陛下与其心急家事,不妨多心急天下事。”

“天下苍生嗷嗷待哺,九州万方摇摇欲坠。”

“都盼着陛下革故鼎新,再造乾坤!”

革故鼎新,就是张居正的要求了。

他终于不再兜圈子。

谈出了条件。

这既是要求,也是底线。

若是连这一点也答应不了,那就没必要谈了。

相反,若是有心支持新政,那就没什么事是不能谈的。

听了这话。

朱翊钧长身而起。

走向张居正。

“既然说到此处了,朕也不与你弯绕了。”

“朕厌弃前宋懦懦之态,一心倾慕汉唐风骨。”

他挺直了脊背,缓缓走下了御阶。

“闻有诸葛武侯不出山时,便有自比管仲乐毅之志。”

“也见唐太宗语曰,二十四岁定天下,武胜历代皇帝也。”

“又有朕仰慕之极者云,‘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’。”

他踏步从容,直视着张居正。

“朕,今日也来个当仁不让!来个舍我其谁!”

“张卿,朕明明白白告诉你!”

朱翊钧走到张居正的面前。

一把捏住张居正的手,一字一顿说道:“我皇祖父弥留时,曾召我与皇考。”

“自语曰,半生鼎新革故,半生无为碌碌,修道治国两空,险有天下倾覆。”

“彼时,朕幼志萌发,将此记在心中,而后年岁稍长,体统渐成。”

“每每回忆于此,胸中便有波涛汹涌,雷霆滚滚!”

“朕立志,要以皇祖父为戒!必要功盖三皇,德迈五帝,做个挽天倾,致万世的圣君!”

“革故鼎新之事!朕哪怕身死社稷,也必为之!”

“天日昭昭,绝无回旋的余地!”

“张卿,你信我否?”


“什么?陈名言把人送来乾清宫了!?”

朱翊钧愕然道。

陈名言也是陈太后的兄长,与陈善言在家中分别排行老四、老三,都是锦衣卫千户。

当初有太监出首,状告冯保戕害孟冲,而后人到了朱希孝手里。

他本着试探陈太后的心思,将人恰好给到了陈太后兄长,陈善言的手里。

结果,方才蒋克谦跑来说,是陈名言把那太监带来了乾清宫。

这两兄弟,闹什么呢?

这下反而让朱翊钧摸不着头脑了。

蒋克谦躬身答道:“据说,陈名言与陈善言在镇抚司对峙了一会,似乎起了争执。”

“而后陈名言又去陈洪的居所,呵斥了一番,接着便径直将那太监带来了乾清宫。”

朱翊钧皱起眉头:“两兄弟争执了什么?”

蒋克谦回忆了一下:“当时左右无人,同僚们都不曾听清楚。”

“只隐约听到几句,陈名言说,他们父亲区区一个监生出身,得了职的七品官,而今封爵,享尽皇恩,应当把君父放在心里。”

“又告诫说,不要跟陈洪这些人搅和太深之类的。”

他绘声绘色学了两句。

朱翊钧面色古怪,这种场面话,真会在吵架时说?

他开口问道:“他人呢?”

蒋克谦一五一十道:“将人交到张宏手里,人就走了。”

“走之前说,天家家奴,哪有锦衣卫插手的份,一切只听圣心决裁。”

这一来,更让朱翊钧拿不准是什么路数了。

这行为,看起来倒像是陈洪自作主张,惹得两兄弟起了分歧。

不过……那不更应该去请示陈太后吗?为何还争执起来了?

蒋克谦小心道:“陛下,送来的人怎么处理?”

朱翊钧还在想事,随意摆摆手:“让张宏交给我母后吧,就说我的意思是,打发去给我皇考守陵。”

斗争已经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,这人已经不重要了。

只是没试探到陈太后的态度,有些可惜。

蒋克谦缓缓退了下去。

不多时,朱希孝急匆匆从外间走了进来。

刚一到面前,就迫不及待要开口。

朱翊钧抬手,止住了朱希孝的话头,让自己静静思考片刻。

朱希孝无奈,只得静静候着。

过了半晌,才听到皇帝的声音:“朱卿,行色慌张,是出了什么事?”

朱希孝终于得了说话的机会,连忙开口道:“陛下,方才傍晚时分,冯保偷偷出宫了!”

朱翊钧没什么表示,只点了点头,示意他继续说。

朱希孝接着道:“冯保亲自去了吕调阳家,还有两名太监,出城纵马往天寿山方向去了!”

天寿山?

朱翊钧立刻反应过来,这是去叫张居正了。

他自言自语道:“看来被高拱逼急了啊!”

这动作,肯定不是无的放矢,多半察觉到高拱有所谋划了。

若真是如此,能吓成这样,看来高拱动作不小啊。

说罢,他抬头看向朱希孝。

开口问道:“元辅半点痕迹都没显露吗?”

高拱今日的平静模样,明眼人都会怀疑,到底是心灰意冷,还是留有后手。

更何况在朱翊钧先知先觉。

这位元辅,历史上都没有乖乖致仕,如今在他的助攻之下,拿下了冯保的东厂,怎么也不可能比历史上败得更快了。

所以,高拱到底在谋划什么?

朱希孝当即下拜:“臣无能。”

“元辅下朝后,便闭门在家,除了葛守礼上门之外,半点动作也无。”

“无论是门生韩楫、还是姻亲曹金,都被拒之门外。”

朱翊钧指节敲击着桌案,陷入了沉思。

此前曹大埜弹劾高拱,虽然高拱按例上疏乞罢免,但却在廷议上公然串联,九卿、六科、御史全数上奏请留高拱。

声势之大,使得内外惊惧。

如今虽然有杨博、吕调阳与他唱对台。

但他可不是真的没有还手之力。

吏部、刑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大理寺卿、六科、大半个都察院,都是他的人。

若是像上次一般,全数上奏请留高拱,无论是他,还是两宫,都得慎之又慎。

可如今竟然将这些门生故旧,拒之门外?

朱翊钧让朱希孝多盯着点,本是有这个心理准备。

但高拱如今半点串联的迹象都没有,反而更让人毛骨悚然。

朱翊钧面色凝重,他有预感,高拱致仕的奏疏,不会一帆风顺地批红。

他朝朱希孝吩咐道:“朱卿,李进掌控东厂的事,你帮把手。”

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、理刑百户,都是由锦衣卫千户、百户来担任,称贴刑官。

这一类中坚要是配合空降的主官,能让主官的掌权,快上数倍不止。

局势复杂,他必须要尽快掌握内廷了!

……

六月十六。

朱翊钧端坐在了御案之后,廷臣们也陆陆续续入列。

似乎一切如常。

但很快就有人发现了违和之处。

班列之首的位置,竟然空着——高拱辍朝了!

处于风口浪尖的高拱,竟然没有如大家所期盼的那样,利用内阁首辅的身份,在廷议上搅动风雨。

反而是人都不出现。

一时间,众人都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
不乏有人猜测高拱是否当真等着致仕了。

吕调阳与王国光面面相觑。

刘自强跟韩楫更是面上惶急,不时朝葛守礼投去询问的目光。

今日张四维也来了,他凑到杨博身边,小声说了两句,二人都是惊疑不定的表情。

过了片刻,张四维才一脸若有所思地出声道:“元辅说,他要去处置别的事,吏部今日由我来议事。”

高拱是吏部尚书,他撂挑子让张四维这个侍郎来,合情合理。

只是……杨博昨天才反水弹劾了高拱,这得多大心才让张四维替吏部来廷议!

别说他人,就连张四维自己都弄不明白。

工部尚书朱衡没有参与这些是是非非,只是关切道:“廷议廷议,今日一个内阁辅臣都没有,还怎么拟票?”

他急着议定黄河夏汛,只盼这些人闹归闹,别耽误正事。

随着张四维一同来的吏科给事中雒(luo)遵也得了嘱咐,闻言回道:“元辅说,诸位同僚一应事,只要议出个结果,他自会拟票。”

这是连掐着拟票权,捏合群臣的时机也不在乎了。

让人更加百思不得其解。

这时,御阶上方,突然传来一道声音:“雒卿,元辅是有何要事,竟比廷议更重要?”

朱翊钧不相信高拱是等着致仕。

那么他在做什么,就更值得在意了。

皇帝突兀发问,百官心思各异,却都默契地没拦着。

不仅是皇帝,这也是廷臣们的疑问,纷纷等着雒遵的回答。

面对皇帝发问,雒遵恭谨答话:“陛下,臣亦不知。”

听了这话,众臣神情各异。

朱翊钧对张鲸使了个眼色,示意他去传话,让蒋克谦撒出人手,探听一番。

一旁的冯保更是干脆,唤来太监耳语两句,显然也是关心高拱做什么去了。

“诸位,时候差不多了,先议事吧。”

葛守礼突然出声,将众人注意力唤了过去。

工部尚书朱衡焦急黄河之事,也附和道:“不错,还是先议事吧。”

众人从善如流,各自站回班列。

路过葛守礼时,不由多看了两眼。

冯保一时拿不准高拱的路数,却也不能什么都不做——李太后还等着高拱致仕的奏疏呢!

他抢先一步,向通政使韩楫问道:“韩通政,元辅致仕的奏疏送上来了么?可别又弄丢了。”

这种不涉及各部司配合的政事,只是单纯致仕的奏疏,自然是不用廷议的。

所以都是直接交到通政司,或者越过通政司直接交给司礼监,再呈达天听。

韩楫有所准备,很是自然答道:“元辅的奏疏已经送到通政司了,待到分挑归档后,便会送进宫。”

送进宫的奏疏都是要誊抄备案的,以便各部司查询,这是正当理由。

但冯保却等不及:“已经在通政司了?咱家这就遣人去取!”

也不等韩楫回话,便支使太监去通政司去奏疏。

他要立刻送进宫,走完批红的流程!

高拱这厮,必须尽快致仕!

那太监刚要往外走,葛守礼突然叫住了他:“稍待。”

众人都朝他看了去。

葛守礼从袖中拿出一封奏疏:“冯大珰,元辅让我代呈一封奏疏,不如,等廷议过后,一并送进宫吧。”

旁人脸上多是若有所思的神色,但冯保却立马联想到了什么。

他不着痕迹给葛守礼的说辞挡了回去:“咱家还不缺这点人手。”

那小太监得了暗示,立马直奔通政司。

冯保这边说罢,又朝吕调阳使了个眼色。

吕调阳接过话茬:“葛都御史,这奏疏,是议论什么事的?”

他对奏疏内容心知肚明,但有些话,是说给别人听的。

可惜,葛守礼自然懒得搭理他。

葛守礼面无表情道:“我只是代呈,不曾看过。”

“既然是廷议,总归是要给诸位过目的,吕尚书莫急。”

说着,他便要将奏疏递给身侧百官。

“慢着!”

冯保突然出声制止,葛守礼的动作也是一滞。

待到百官都向自己看来,冯保才说道:“元辅这封奏疏,咱家事先可不知道。”

廷议是有议程的,否则各部司怎么知道自己该遣谁来廷议?

眼下突然插进来一事,就是说,这奏疏,是在议程之外,不合规矩。

葛守礼针锋相对:“这是内阁的奏疏。”

言外之意,就是内阁的奏疏,自己上奏自己拟票,只是廷议走个过场,是临时插进来的,并无不妥。

冯保点点头:“这话是没错,不过……”

“咱家事先不知道,自然也无法事先说与陛下知道。”

“陛下既然来听政,岂能一无所知?”

文华殿内突然一静。

就连朱翊钧都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冯保。

什么叫你不知道,所以没跟我说?

说得好像其他事你提前跟我说过一样。

不过,冯保这话,是想拉自己进场吧?

这封奏疏到底说了什么,让冯保这般忌惮,既然不惜让自己出面来顶?

他又怎么笃定,自己一定会跟他站在一边?

吕调阳也突然附和道:“正是如此,葛都御史理当将奏疏先呈与陛下阅览。”

百官目光在葛守礼与御阶之上来回逡巡。

都是人精,也意识到事情不简单。

如今高拱深陷风议,却一反往日常态。

不仅没有串联九卿言官,上奏挽留,甚至昨日无论是门生,还是故旧的拜访,统统拒之门外。

这位唯一进了高拱家门的都御史,又突然要代呈什么奏疏。

这就罢了,那位司礼监掌印似乎知道什么,非要让皇帝介入。

百官恨不得从这几人脸上看出花来。

葛守礼还未表态。

冯保便急切地推搡身旁的太监:“去!拿上来!”

朱翊钧也意识到了什么,身子前倾,想透过屏风看个真切。

葛守礼一言不发,让太监从他手里拿过了奏疏。

小太监手里捏着奏疏,埋着头不敢多看一眼。

当这差的,都明白如今局势凶险,若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,说不得就丢了性命。

冯保急不可耐地从小太监手中夺过奏疏。

他当然不能随便翻看奏疏的内容,但只是晃眼一瞥,《新政所急五事疏》几个字映入眼帘。

冯保深吸一口气,按捺住跃跃欲出的心脏。

高拱,真的堂而皇之地呈上了这封奏疏!

冯保虽然不知道高拱的依仗是什么。

但是……这封奏疏,必须扼杀在这廷议之上。

他要将这封奏疏按回去!

冯保自然没有资格拦下这封奏疏,不过……他看向身侧,坐在御案后沉思的皇帝。

但凡皇帝看一眼奏疏,就不需要他多说一句话!

除非,皇帝蠢到看不懂什么叫“诏令必须经由内阁同意才能出紫禁城。”

冯保恭恭敬敬将高拱的奏疏呈给皇帝:“陛下,这是元辅的奏疏。”

皇帝伸出手,接了过去。

外间的朝臣眼神交错,神色莫名。

各自无论出于什么考虑,都默契地没有出声,静静看着这一幕发生。

时间缓缓过去,只剩下皇帝翻动纸页的声音。

良久。

御阶上的屏风缓缓撤开。

这已经是第二次了,百官也多少习惯了些。

再加上高拱不在,也没人出声将皇帝挡回去。

冯保也静静地看着,眼下为了按死高拱,也只有皇帝能出面了。

朱翊钧眼前视野一宽。

他合上奏疏,面无表情,朝葛守礼问道:“葛卿,这奏疏你看过吗?”

此时的面无表情,只说明他已经没心思再表情管理了。

葛守礼默然片刻,躬身答道:“陛下,臣只是代呈,不敢僭越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。

温声道:“大伴,给葛卿看看吧。”

冯保低眉顺眼,很是配合地接过了奏疏,走下御阶。

将奏疏递给葛守礼。

此时再蠢的人,都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
已经有人开始四下张望,考虑要不要突发恶疾了。

葛守礼沉默了片刻,还是接过了冯保手上的奏疏。

他就这样静静地翻看起来。

末了:“陛下,臣看完了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大伴,给诸卿都看看。”

……

奏疏在诸位大臣手中一位位传过。

都御史、六部尚书、大理寺卿、通政司、侍郎、佥都御史、祭酒、给事中……

一位位看过去,文华殿越发的安静。

不时能听到有人喘着粗气的声音。

一滴滴汗液,沾湿了内裳。

某位年纪稍大的祭酒,忍不住双腿打颤。

终于,有人受不了压力。

御史唐炼突然噗通一声,跪倒在地,嚎啕喊道:“陛下,那高拱丧心病狂!跟臣等绝无关系!”

<br>


“殿下,可是有什么不妥?”冯保近前问道。

朱翊钧念头百转,一时没有答话。

眼前这道屏风犹如天渊,不止物理上,也是从礼制上,将自己与廷议隔断。

他知道,一旦他开口左右政事,立刻就会有各种祖宗成法、前代旧事将自己堵回来。

甚至明日就会收到科道言官的谏言,让自己好好勤修德行。

冯保这老货又压根没把自己放在眼里,否则还能让这老货做个肉喇叭,做个遮掩替他传达一番。

既然如此,那就只能充分利用“本宫德凉幼冲”的杀伤性武器了,他不能在廷议中随意插话,那就让杨博不得不主动给他搭一个台阶!

我不就去就山,山来就我。

他当即抬头看向冯保,似乎因惊讶而没有压低声音:“大伴,不对吧,宣大不是我朝边镇?怎么消息来回这般迅速?”

这一声,自然传到了殿内,瞬间一静。

都御史葛守礼疑惑的神色恍然大悟,这才后知后觉。

兵部尚书杨博当即颜色大变!

此事能品咂出个中意味的大臣,都不会这样戳破这层面子功夫。

为什么?因为一旦戳破,宣大是不是该论罪?王崇古要不要逮问?

为求自保,万一与中枢撕破脸呢?谁敢不顾政治风险?

奈何这殿上就有一个意外,要求十岁的嗣主看破这一层根本不可能。

杨博只恨龙椅上这位怎么不干脆是个十足的蠢货。

他此时根本不敢让冯保接话。

天知道冯保会不会一句话就让他们晋党万劫不复!

他立刻拜倒在地,硬着头皮宏声抢话:“殿下,宣府距京城不过四百里,快马加急,如此不过是寻常速度。”

朱翊钧心中一哂,五日功夫,来回两日,三日侵边骚扰数次,当这是即时战略游戏呢?

鞑靼哪来的快马加急且不说,就这动员速度,怕是能赶上前世军容了。

但话不能说尽。

逼迫杨博主动接话,已经是极限了,过犹不及。

几句歉声,透过屏风,传入殿内:“本宫德凉幼冲,一时诧语,不慎惊扰了廷议,实在不该。”

“此事与杨卿的话,本宫不甚明白,姑且一并记下,日后好生琢磨便是。”

“诸卿还是议事吧,莫要理会本宫。”

言辞恳切敦厚,却让杨博寒毛一竖。

记下?日后琢磨?

今日不把事糊弄过去,真让新君记在心里,日后翻起旧事,恐怕又是滔天大案,而他杨博首当其冲!

但话已至此,他已经不能再出言搅扰,只能求助地看向高拱。

高拱没把朱翊钧的话放在心上,只是冷眼看着杨博。

神情更加难看。

眼下杨博这番举止,只能说明,此事其人是真的不知情,否则不会这么被动。

但这恰恰意味着局面比他想象中的更差!

以往他能靠威望压制住杨博,进而压制着晋党做事,但今日赫然发现,杨博这个党魁,已经压制不住王崇古了!

若只是杨博一己私欲,勒索求官,根本无伤大雅,毕竟杨博人还在京城,怎么折腾都无妨。

可若是王崇古这位封疆大吏起了野心,那就真是大事不妙。

他心思完全没放在皇太子身上,只是心不在焉下巴微点,示意了一下高仪。

此事内阁自然是通过气的,高仪得了授意,心底叹息一声,想着措辞,要替杨博找补一番。

突然,在他惊讶的目光中。

张居正抢先出列,躬身而对。

“殿下!尚书云:‘人求多闻,时惟建事’,今日殿下不耻下问,臣等喜不自胜,焉有敝帚自珍,让殿下‘自己琢磨’的道理。”

“惜哉内廷不涉边事,臣等又受廷议纷扰,无暇与殿下解惑。”

“如此,臣大胆恳启,殿下每常朝后,召对辅臣,答疑解惑,以知悉政事。”

声发如钟,目光灼灼。

张居正一番奏对完,屏风之后却一时无声。

除了杨博,晋党数人都纷纷投来感激的目光外,而余者都冷眼旁观。

高拱更是眼神都未投过来。

他知道,自己这位金石之交,向来对新君的辅导之事极为上心。

想来,不过是又一次地揽过为新君讲解政事的权责罢了,他对此并不放在心上。

革新变法,他有他的路子要走。

过了好一会,屏风内才传出声音。

“张阁老所言甚合本宫心意,那早朝之后,三位辅臣稍留片刻?”

高拱眼皮微微抬了一下,回道:“臣身为首辅,机务繁重,并无多余闲暇。”

张居正接过话茬:“殿下,元辅说的是。国朝新丧,万事系内阁,不宜过度策用。”

屏风后面又传出声音。

“既然如此,那便张阁老散朝后稍留,为我解惑吧。”

张居正又躬身以对:“殿下,今日臣等散朝后还需往思善门,为先帝吊唁。”

“可否等明日微臣廷议之后,待到殿下日讲完毕,再召对微臣。”

朱翊钧点头:“可!”

高仪在一旁默默松了口气,还好没将他推出去应付这事。

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使。

今日这位皇太子的种种表现,当真不像个好糊弄的主。

无论是殿前处置太监,拿捏冯保,还是方才一眼看破王崇古奏疏中的错漏。

说明这位皇太子,是个对政事敏锐的主。

这足以抹除他在四书五经上的天赋不足,毕竟做人主,又不是研治经典。

单单从今日临朝的表现而言,可谓已有人君之相!

而为聪明人解析政事,还要夹带私货,太难了,隐患也太大了。

需知,聪明人记性可都很好,嗣君也有长大的时候。

稍有不慎,恐怕就得遗祸流毒,无论是对自己,还是对大明朝。

张居正敢主动揽下此事,这份担当,也着实令他感慨。

……

屏风后的朱翊钧,下意识用指节敲击着膝盖,思绪百转。

自己以退为进,给杨博上压力,就是为了替自己争取到一个在殿上发问的权力。

身为晋党党魁的杨博也好,举荐杨博的高拱也好,无论做出什么回答,那就撕开一道口子了。

问答多了,众臣也就习以为常了。

但,奈何张居正横插一脚,将自己挡了回来,又几乎是自请入对,完全打乱了他的阵脚。

他是看出自己的意图了么?

还是单纯为了把自己挡在廷议之外?

明日奏对……看来跟这位大明朝第一相的对手戏,是躲不过去了啊。